校友简介:方晓磊,合肥师范学院2008级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毕业生,现任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电教与装备中心副主任、包河区科学教研员。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合肥市骨干教师、合肥市“金牌职工”、合肥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合肥市方晓磊中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包河名师。曾获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等多项教学荣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屡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出版《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等多部科普书籍,在全国多地开展示范教学与讲座。
铆劲少年遇合师
2008 年秋,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和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我走进了合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合师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课堂上,我认真学习专业理论;课堂外,丰富多彩的实验课和野外实践让我着迷。大蜀山的愉悦蓼、杠板归,黄山的短尾猴、石龙子,巢湖岸边的湿地,都成了我探索自然的生动教材。学院老师们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不仅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更在我心中埋下了博学笃行、追求卓越的种子。在校期间,我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技能竞赛,甚至跨系在数学系的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这份对讲台的渴望和扎实的训练,为我日后的教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充实的校园时光,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让我养成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性格。

方晓磊大学班级毕业照

方晓磊参加黄山野外实习照片

2009年方晓磊跟随陈延松老师采集野生植物被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录,图为标本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收录照片
创新火种燃课堂
毕业时,我通过教师招聘考试,成为合肥市包河区的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梦想成真,我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这片培育科学幼苗的土地。我深知,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探究能力。然而,现实的难题随之而来:如何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如何突破城市环境对自然观察的限制?
“创新”成了我破解难题的钥匙。在教授六年级《月相变化》时,学生难以进行实际观测,我便从制作“月相观察盒”开始摸索,进而尝试制作“月相变化模型板”。虽然经历了几次失败和多次改进,最终设计出了创新教具——“天文现象演示仪”。它能直观、动态地演示月相变化规律,让学生如临其境。凭借这项创新,我不仅解决了教学痛点,还获得了合肥市第四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打破了小学教师在此类奖项中的纪录,也因此被授予“合肥市金牌职工”称号。


方晓磊的科学课堂
不仅如此,课堂本身就是我的创新试验田:从河边背回十几斤岩石让学生分类辨认;带着学生养蚕、种植物,体验生命成长;在实验室“煮土豆”观察食物生熟变化…… 我把课堂搬出教室,让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自然流淌。通过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动手验证、大胆表达。课堂上充满了“为什么”和“我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里被珍视、被点燃。学生们亲切地叫我“方特”,说我展现的科学现象“特别好玩、特别有趣、特别神奇”。我格外珍视这份童真,更将学生的信任视为前行的动力。当学生受我启发,提出想自己孵化小鸡、在学校建鸡舍时,我没有否定他们,而是认真思考可行性,筹划通过盆栽义卖筹集资金,将此事设计成一个融合尊重生命、分工协作、长期观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匠心雕琢育学子
我深深热爱教师这份职业。我想:“能把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工作 12 年后,我决定重返校园,在职攻读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为了深造,曾经最怕英语的我,硬是坚持打卡学习 752 天(至今仍在继续)。通勤路上,我也争分夺秒,通过大学慕课平台学习《逻辑学概论》《教育学研究方法》《地质学基础》《自然地理学》《植物分类学》《基础生态学》《高等数学》等课程,不断拓宽知识边界。

方晓磊去新疆送教
我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打磨教学技能。执教的科学课先后荣获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基础教育精品课等多项奖项。我始终牢记母校“爱满天下 知行合一”的校训,不仅带领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科学影像节等活动中屡获佳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我开设了植物、昆虫标本制作等社团,将大学野外实习的所学融入小学课堂。我投身公益,赴新疆送教,义务参与湖南湘西夏令营志愿活动,并参与出版了《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垃圾分类》《生态环境读本》《先进技术》等书籍。

方晓磊为一线科学教师开展培训
作为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市教师培训专家,我多次赴北京、新疆、青海、湖南、河南、浙江等地送培送教,传播科学教育理念与经验。作为教研员,我坚持每年上公开课,也被教师们笑称为“一言不合,就上课”的教研员。我牵头负责的包河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工作,成功助力包河区跻身“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实干家的星空与麦田
转眼毕业十四年了,回望来路,我特别感恩母校提供的成长平台和实践机会。正是在实验室、在野外、在赛场上的历练,才成就了我如今教学成长的源头活水。

有人问,什么才是一名好的科学教师?我想,那应该是“实干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结合体。仰望星空,怀着让科学教育点亮更多孩子未来的理想;脚踏实地,秉持“工匠精神”,以极致的态度钻研教学业务,将创新思维与实践紧密结合。“比起完美的结论,不完美的探究过程更珍贵。只要孩子们动脑思考了,思维得到启发就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这就是我所坚持的教育理想。